熱點解讀: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
【熱點背景】
2020年9月,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《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》。《意見》指出,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會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堅持新發展理念,以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發展定位為前提,以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為重點,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和規范管理機制,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,為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、全面落實“六保”任務提供抓手,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提供支撐。
【公考角度解析】
[內涵]
特色小鎮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,是規劃面積一般為幾平方公里的微型產業集聚區,既非行政建制鎮、也非傳統產業園區,具有細分高端的鮮明產業特色、產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、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特點,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。
因此,特色小鎮必須以微型產業集聚區為空間單元進行培育發展,切不可將行政建制鎮和傳統產業園區命名為“特色小鎮”。與此同時,要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的區位布局,應當主要在城市群、都市圈、城市周邊等優勢區位或其他有條件區域進行培育發展。
[功能]
特色小鎮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。一是特色小鎮在幾平方公里的小空間內集聚特色產業和先進要素,有利于國土空間利用效率提升和生產力布局優化。二是特色小鎮著眼于做精做強一個細分產業,促進產業鏈、創新鏈、人才鏈等耦合,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。三是多數特色小鎮不在城市中心城區,土地、勞動力、住房等成本相對較低,有利于降低實體經濟特別是創新創業活動成本。
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空間。一是特色小鎮可吸納一定規模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生活,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一種有效載體。二是很多特色小鎮在大城市郊區,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,緩解交通擁堵、房價畸高、環境污染等“大城市病”。三是特色小鎮“產城人文”功能齊全,特別是在開發區等產業園區內的特色小鎮,有望成為推動開發區等產業園區拓展城市功能的重要引擎。四是特色小鎮形態上“非鎮非區”,沒有行政等級和行政框架,布局方式和發展建設模式更為靈活,有望成為城鎮體系的點狀補充。
特色小鎮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。城鄉融合發展是個大趨勢。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期,城市要素下鄉發展、城市人口下鄉消費會越來越多的出現,關鍵是鄉村要有接住這些要素和消費的能力。建成的特色小鎮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,有望成為城鄉要素跨界配置、城鄉產業協同發展、城市人口下鄉消費的新支點。
特色小鎮是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新載體。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,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、種類繁多、內涵豐富。以特色小鎮為載體,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保護、創新性發展,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,既有利于為特色小鎮注入文化靈魂,也有利于保護優秀傳統文化。
[主要任務]
一是聚力發展主導產業,聚焦行業細分門類,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環節,科學定位特色小鎮主導產業,提高主導產業質量效益,切實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,打造行業“單項冠軍”,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。
二是促進產城人文融合,推進特色小鎮多元功能聚合,疊加現代社區功能,建設15分鐘便捷生活圈;疊加文化功能,挖掘工業文化等產業衍生文化;疊加旅游功能,加強遺產遺跡保護,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間。
三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,推進特色小鎮市場化運作,以企業投入為主、以政府有效精準投資為輔,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投資運營模式;培育一批特色小鎮投資運營優質企業,鼓勵有條件有經驗的大中型企業獨立或牽頭發展特色小鎮。
四是促進創業帶動就業,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鎮創新創業生態,結合主導產業加強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服務,發展創業孵化器等眾創空間,提高就業吸納能力。
五是完善產業配套設施,著眼主導產業發展所需,健全智能標準生產設施、技術研發轉化設施、倉儲集散回收設施等公共性平臺性產業配套設施,惠及更多市場主體。
六是開展改革探索試驗,結合特色小鎮多數位于城鄉接合部的區位特點,推動其先行承接城鄉融合發展等相關改革試驗,開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和投融資機制改革,努力探索微型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和路徑。
[問題]
一是部分地區仍存在一些錯用概念或停留于紙面上、投資主體缺失、并未動工建設的“虛假特色小鎮”。
二是部分特色小鎮對特色產業的論證不到位,產業特色不顯、規模小、鏈條短、技術差,缺少主導領軍企業,未來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和特色產業集群。
[參考對策]
遵循規律、質量第一。立足不同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客觀實際,遵循經濟規律、城鎮化規律和城鄉融合發展趨勢,不下指標、不搞平衡,控制數量、提高質量,防止一哄而上、一哄而散。
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。依托不同地區區位條件、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,適合什么發展什么,合理謀劃并做精做強特色小鎮主導產業,防止重復建設、千鎮一面。
市場主導、政府引導。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,引導市場主體擴大有效投資,創新投資運營管理方式,更好發揮政府公共設施配套和政策引導等作用,防止政府大包大攬。
統一管理、獎優懲劣。把握發展與規范的關系,實行正面激勵與負面糾偏“兩手抓”,實行部門指導、省負總責、市縣落實,強化統籌協調和政策協同,防止政出多門。
【文章素材】
[精彩標題]
1.特色小鎮貴在“特”
2.推動特色小鎮創新發展
3.發展特色小鎮 要立足自身優勢
[精彩開頭]
示例一
打造特色小鎮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、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。近年來,各地建設了不少特色小鎮,有力推進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。但是,也有一些地方的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特色不夠鮮明、低水平重復建設、產業聯動不暢、無序競爭等問題。解決這些問題,必須推動特色小鎮創新發展。
示例二
投資約20億元的仿古小鎮沒幾年工夫便商鋪關門、游客寥寥,一部影視劇“催生”5家風格類似的小鎮,一個“旅游特色小鎮”淪為“小吃一條街”……近年來,特色小鎮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,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問題,部分特色小鎮建設名不副實,廣受詬病。
[精彩結尾]
示例一
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,做好特色小鎮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建筑和單一的運營模式,結合自身文化底蘊做足特色產品和服務,才能讓人記得住,回得去,留下來。當地政府只要有足夠的耐心,相關負責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,深入挖掘當地特色,不以最成熟特色小鎮的標準來衡量自己,也不能發現問題,就一棍子打死,如此方能建設好特色小鎮,并推動特色小鎮更好地成長壯大、規范有序健康發展。
示例二
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結合點,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。只有遵循規律、規范發展,目光長遠、腳踏實地,才能打造好產業“特而強”、功能“聚而合”、機制“新而活”的宜業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鎮,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小鎮經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