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論熱點:產業扶貧,重在產業鏈
【背景鏈接】
兩2020年5月11日,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大同市云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時指出,黃花也能做成大產業,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。要保護好、發展好這個產業,讓黃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“搖錢草”。
同樣,習近平總書記4月份在陜西考察時點贊柞水木耳“小木耳,大產業”。和大同黃花一樣,柞水木耳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“金招牌”。
【角度解讀】
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。延伸扶貧產業鏈,就是產業扶貧健康發展、保障穩定脫貧、做到持久致富的“法”。
[綜合分析]
一個地方的發展,關鍵在于找準路子,突出特色。欠發達地區抓發展,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,做好特色文章,實現差異競爭、錯位發展。欠發達地區要努力把土特產打造成群眾脫貧致富的“搖錢草”“金招牌”。
發展土特產品大有可為。土特產是指來源于特定區域、品質優異的農林產品或加工產品。土特產既可以是直接采收的原料,也可以是經特殊工藝加工的制品。許多土特產作為天然產品、綠色產品,越來越受到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們歡迎和喜愛,市場前景良好。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今天,許多農村土特產能夠勾起一代人兒時的回憶,購買、食用土特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。欠發達地區的突出特征是農業比重高,農業資源具有特色,這些為發展土特產品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。
[參考對策]
發展土特產品需重視品牌塑造。近年來,一些欠發達地區由于存在缺乏知名品牌、農業資源散亂、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,制約著土特產業發展。要把欠發達地區的土特產業做大做強做優,應從“標準”制定入手,實施嚴格的生產技術規范,實行科學化、現代化管理,保持產品的特色,注重產品質量的提升。按照市場需求,挖掘傳統特色產品,加以改革創新,從傳統的個體小農生產向區域化、規模化、基地化方向發展,由生產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,形成規模效益和長期效應。同時,要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,實現產品掃碼溯源,培育市場的知名度,培育顧客的信任度、忠誠度。
發展土特產品要形成穩固的產業鏈,需要堅持市場思維。扶貧產業有其特殊性,但仍須遵循市場規律,避免拔苗助長。各地政府不僅要重視布局扶貧產業資源,更要統籌協調區域內的扶貧產業布局,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。相關地區要積極主動借助國家“互聯網+”政策的東風,聯合線上平臺代運營公司,共同打造土特產電商平臺,讓更多的名優特產打開銷路,走出當地,幫助農業生產延伸價值鏈條,提高抗風險能力,確保農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。
形成穩固的扶貧產業鏈,需要放眼長遠、提前謀劃。在選擇和發展扶貧產業時,要做到未雨綢繆,著力規劃和培育好相關配套產業。不能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僅僅局限于完成扶貧任務、短期獲益;也不能好高騖遠,最后設定的目標實現不了。產業扶貧是個系統工程,如今資金、技術等因素不再是群眾發展產業的最大障礙,急需的是在產業鏈上破題,尤其要解決生產環節之后的加工、銷售等問題。只有因地制宜、實事求是,通過科學規劃、精心培育,不斷完善扶貧產業鏈條,才能真正讓群眾脫貧致富。
參考來源:
光明網:黃花成“搖錢草”,要打好土特產脫貧致富牌 向秋
人民日報:產業扶貧,重在產業鏈 卞民德